登陆

如风营销:时代与赚钱(转载)

wang 2020-09-25 1123人围观 ,发现0个评论 机会实体经济金融工业时代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虚拟经济信用赚钱投资
0

本文是江南愤青在2016北京大学汇丰金融论坛暨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EDP“CHINAGT”年会上的演讲,虽然已时隔一年,但其中很多观点仍然很有参考价值,分享与大家重读。
  

       一、不管借贷还是投资,赚钱的根本在于实体盈利

  跟大家从理论上讲一些我自己关于金融层面的逻辑。

  金融一般归纳为投资和借贷两个范畴,但是这两个范畴的背后,本质都是实体盈利。

  如果实体不盈利,那么意味着投资不能赚钱,无法获得投资收益;借贷则意味着资金借入方不能赚钱,也就必然不能归还资金借出方的资金。

  最终的结果就是借贷崩盘,投资打水漂,金融出问题。

  相对而言,借贷的逻辑更加难以运作,从我自己角度来看,借贷有两个特征很明显。

  第一个特征就是借贷行为的客户群体相对狭窄,必须是那些不好不坏的群体,客户好了,一般就不需要再借钱了,不好,那就跑路了。

  所以,最终的结果要么就是一个不断消灭自己客户的过程,要么就是被客户搞死的过程,这是借贷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

  马云曾经骄傲的说,你看,当年借给我五十万的人,我就还钱了,说明小企业也是有信用的。

  但是他不知道的现实,就是他是发大财了的,但是那个借给他五十万的人,现在估计还是穷光蛋。

  这个就是借贷的核心逻辑,你没有积累,你无法跟客户一起成长,客户一旦好了,就离开你,你陪伴着客户度过了最困难的时光,结果客户一好就跟你没什么关系了。

  为什么借贷必须锦上添花,而不能雪中送炭?核心是因为无法分享未来的收益。

  借贷的第二个特征是没有积累。

  前面说了,因为你无法分享客户成长带来的高收益,那么你永远只有恒定的利差。

  一百万,你收10%的利息,扣除资金成本4个点,运营费用2个点,那么意味着你最多赚取不到4个点的收益,但是承担的是一百万的风险。

  也就意味着你过去做了一百笔业务,都赚了,突然有一笔业务出了问题,哪怕过去做的再好,最后你都是死,因为收益无法覆盖坏账。

  所有做借贷的金融商业模式,看上去是暴利,但其实是非常脆弱的,随时会面临崩塌的风险。

  我国的银行业非常典型,过了十几年的好日子,也会突然在一两年内就亏掉过去几年赚的钱。

  这个就是典型的借贷逻辑,是非常脆弱的。


  从这个点上看,投资就稍微好点,投资是相对有积累的行业,他风险是恒定的,但是收益是不确定的。

  所以,相对来说投资感觉上会更有积累一些,你过去做了一百笔交易都亏了,可能未来一笔赚钱了,立马就把过去的亏损给收回来了,投资的收益和风险相对更平衡一些。

  但是,无论借贷还是投资,终极收益都是来自于实体的盈利。

  一旦一个市场无法贡献利润,那么无论你前面估值怎么高,声势怎么浩大,都没有意义,都是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而已。

  所以,一旦逻辑设定在市场盈利这个基础上,我们就会发现,目前的整体市场其实是缺乏市场盈利的机会的,那么反过来就是意味着金融的整体性机会在丧失。

  借贷业随着实体企业不振,坏账率攀升,市场观望。

  我很早前就说过,目前市场的格局是好人不借钱,借钱的都是坏人,为什么?

  因为,实体经济不景气,导致很多人哪怕有资金在手也找不到赚钱的机会,所以,都不会选择去借钱,因为借钱是要还的;


  而那些坏人,因为不借钱就活不下去,所以必须依赖借钱活下,不得不借钱。

  就出现了好人不借钱,借钱的都是坏人的诡异局面,本质其实都是实体经济不景气带来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金融业是典型依附于实体经济的一个带有强周期性特征的行业。

  在实体普遍盈利的时候,你会发现个体风险虽然有,但并不是那么重要。

  我记得我十年前放贷款基本上不需要进行太多的风险审核,大家都会按时还款,

  为什么啊?

  因为那是个基本上都赚钱的年代,当大家都可以赚钱的时候是不太会有人会来逾期和违约的,

  而现在呢?

  老婆小孩子抵押给你都照样跑路,因为当一个人赚不了钱的时候,就意味着怎样都还不了钱。

  从借贷角度来看,还款能力一定比还款意愿重要很多。

  跟借贷一样的逻辑,投资的核心也是市场盈利。

  前面说过,给别人投资钱,最终都是期望分享投资收益的,而且是远远超过借贷的利息收入、分红收益或者股权溢价性收益。

  但是当市场无法形成这样的赚钱效应的时候,如何兑现投资收益呢?

  过去几年很多人都跟我说,市场很好赚钱啊,你看,谁谁赚了几百倍,谁谁赚了几千倍。

  第一个问题是,这些是普遍性案例,还是个体性案例?

  第二个问题是,有几个人真金白银的拿到了钱呢?

  许多看上去赚了很多倍的项目,最终都是需要变现的,变现一方面可能是分红收益,另外一方面就是二级市场的股价交易收入。

  但是过去几年轰轰烈烈的市场,又出现了几家所谓的赚了很多钱的上市公司呢?

  最终能不能变现还要看企业盈利的基础。但是这种盈利性基础,目前来看,是非常脆弱的,因为市场普遍性盈利的状况基本不存在。

  诸位都是企业家,想问一下,大家觉得這几年有没有感觉赚钱很难?现在你们的困境是什么?

  我自己跟很多企业家聊过,普遍的困惑是找不到赚钱的行业。

  现在,个别行业或许还能赚点钱,大企业要赚钱很难,大家都很迷茫,不知道该去哪里。

  我看到不少企业,都转到金融行业,希望在金融业里博点机会。但是一个市场金融越旺盛,恰恰证明了实体经济越不好。

  这个就是现实,但更现实的事情其实是金融业从长周期来看,往往是大面积的牺牲,因为金融本质还是零和博弈市场,更残酷的是20%的参与者会赚取剩余80%的钱。


  二、赚大钱都是时代给予的机会

  在整体不盈利的结论基础上,我们能做点什么呢?

  我个人感觉作为个体最好的办法是学会休息,学会不折腾,学会等待。

  我在2012年的时候,感觉实体机会很渺茫,劝很多企业家离开实体行业,干脆卖掉企业,去游山玩水,什么事都不要干,一年花不了几个钱。

  回头看到的现实就是,出去玩的都活得挺好,而那些在家里勤勤恳恳干实业或者每天努力放高利贷的人,最后都死得很难看。

  在一个没有机会的行业里,其实你越努力,死的其实是越快的。我们还是要学会在大时代里做符合时代周期的事情,这有助于你活的更好。

  我很多年前写过一篇《扯淡赚大钱的逻辑》,网络上很多人在疯转。

  其实这句话的核心思想就一点:

  绝大部分赚大钱都是时代给予的机会,而不是因为你的个体能力卓越造就的,所以要学会辨别不同的时代特征,选择符合时代特征的事业比你每天勤奋努力更为至关重要。

  后来很多人驳斥我是机会主义者或者风口论者。

  我自己把过去三十年简单做了个分类,我觉得可以分为三个大周期。

  1、前20年,也就是80年代到2000年这二十年,是劳动赚钱的时代,那时候出卖劳动力是可以赚钱的。

  因为物资贫乏,我自己小时候跟姐姐卖冰棍,五分钱进来,卖一毛五,三倍的毛利,很丰厚了。

  那个年代,肯干点的人都能赚钱。很多万元户都是跑运输的,家家户户都能赚钱。那个年代,越勤奋,越辛苦,赚钱越多。

  2、而到了2000年以后,则是靠资产升值的年代。

  银行业不断地进入货币扩张的阶段,钱越来越多,最后就往资产泡沫化的方向走。

  这时候,你发现大量的资产大幅升值,最终的结果就是努力勤奋已经不赚钱了,关键是依赖资产升值赚钱。

  你再勤奋再努力,不如买一套房子划算,所以过去十年出现很多所谓的悲剧故事,很多人很勤奋努力的把自己家房子卖了去做实业,头发熬白,最后终于把自己当年卖掉的房子给买回来了。

  回头看这个十年,其实你啥事情都不用做,买房子就行了。

  02年开始计划买房子的话,差不多到现在基本上都是十倍以上回报,算上五倍杠杆的话,基本上就是五十倍回报。

  很多人勤奋努力工作一辈子,也没有这个时候买一套房子赚的钱多,这就是现实。

  许多企业家也是如此,其实实业本身并没有赚太多的钱,但是他们的企业土地产房升值所带来的盈利,远超过他们企业的实业利润。

  于是最终的结果都表现为资产升值,这个十年如果你不参与到资产升值的逻辑里去,你基本就被抛弃在财富之外了。

  这也是为什么过去十年,福布斯排名的首富基本上都房地产商和煤老板等一类人了,当然后者随着整个十年的结束而崩盘了。

  总的来说,过去很多牛逼的企业家,并不是他真多牛逼,而是在这个年代加了杠杆带来买入资产的结果。

  三、而2010年以后,变成了资本大爆发的年代。

  从2010年到现在,你只要被资本喜欢上,就会发现赚钱的速度和规模,远远大于以前的任何时代。

  我们看过去进入阿里和京东的人,很多都是大学刚毕业的孩子,但是赶上了资本爆发的年代顺着资本的趋势,很快就被推起来了。

  过去几年,随便一个互联网小伙子,一个想法就能拿到几千万的估值,就能超过很多干了一辈子的企业家。

  所以当一个行业起来的时候,关键在于你是否在一个正确的年代做了符合这个年代的事情。

  当然有很多人是无意识的,有很多人是有意识的。前者是祖坟埋得好的结果,后者是眼界格局高的结果。

  在我看来,钱分为辛苦钱和泡沫钱,辛苦钱赚的是社会的平均利润,泡沫钱才是大钱。

  你们去看,一个股票如果不泡沫化了,那最多就是赚分红的钱,那是稳定利润,而只有被资本看上了,让他的股价远远超过他实际有的价值的时候,你才能赚到所谓股权的差价,然后才会有所谓的大钱的机会。

  其实本质来看,一只股票十块钱和一百块钱,上市公司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至少肯定不会有十倍的差价,变化的只是投资他的人的预期而已。

  所以,只有泡沫来了,才能让价格产生巨变,你才能有机会转到其中的高额背离带来的泡沫钱,这个才是大钱。

  房地产其实也一样,一套房子十年前卖2000元/平和现在卖20000元/平,本身都是居住功能,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但是带来的价格变化却是十倍甚至更高,

  那说明什么呢?

  说明只有价格和价值背离了,你才能赚到大钱。

  纯粹从赚钱角度来看,我喜欢泡沫。

  所以,我们过去几年特别喜欢泡沫化带来的一些机会,这些机会往往是人极度乐观后产生的预期变化带来的机会。


  三、未来的竞争要将能力与成本挂钩

  在这里,我自己谈下我对能力的看法,其实大家在谈能力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能力一定是跟成本挂钩的,脱离成本考虑,你会死得很惨。

  德州扑克在中国最近很火,但你会发现,在中国的那些高手基本都玩不转,在中国打德州跟比大小本质是一样的,为什么?

  因为中国的土豪太多,人家压根不按概率算法出牌,反正兜里都有钱,然后把把ALL IN,好好一个比精算概率的游戏,变成了比谁兜里现金多的游戏,压根没办法玩。

  前两年中国投资市场就是这个阶段,钱越来越多,“乱拳打死老师傅”的年代,有逻辑有能力的专业投资人,最后往往干不过那些业余投资人。

  因为业余投资人不讲逻辑,只讲成本。

  你问他为什么投资,他往往说,没为什么啊,反正钱也没地方去,去澳门赌博也是输,不如随便给个年轻人或许有一些机会啊。

  你听了只会很无语,这就是成本不一致带来的能力不一致。

  当你跟对手不是处于同一成本线的时候,你就发现很难打赢他,到最后他可能直接把你给收了。

  能力好的公司很难说一定打得过成本更低的公司。

  滴滴打车也存在这样的情况。

  摇摇招车在北方地区做得特别大,腾讯找它投资,它不让腾讯投,腾讯反手投了滴滴打车,投了以后马上开始和快的打车拼价格战,最后摇摇招车就没了。

  你的成本跟人家不一样,最后结果能力再强都得死。

  所以未来的竞争已经不是传统的肉搏式的竞争,而是全方位、立体式的竞争,如果能力不能和成本挂钩,单谈能力会很难。


  四、保持流动性将是未来赚钱的逻辑

  那未来坚持什么样子的策略会更好呢?

  我跟很多专家的思考是不一样的,大量的人在鼓吹人民币越来越不值钱,我觉得该分开来看。

  汇率很大程度向下行可能是共识,但是对内角度来看,人民币会越来越值钱。

  许多人都觉得怎么可能,央行大面积放水,怎么会越来越值钱,很快就不值钱了才对。

  我真心不这么觉得,从货币银行学的基础知识可以推理出几个简单的逻辑。

  第一,货币的创造只能来自于央行注入基础货币。

  但是这块货币本身的额度是很有限的,它被称之为高能货币,是需要通过商业银行的扩张才可能真正增加市场的货币供应量。

  这里起很大作用的其实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如果商业银行不能有效扩张信用,那么货币之水就不太会泛滥。

  事实上,最近市场上的放水效应是不明显的,也感觉不到,在08年四万亿里面起最大作用的其实是商业银行,是大量扩张了信用所带来的结果。

  而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惜贷情况非常明显,大量的商业银行非常谨慎的发放贷款,原因前面也说了,现在这个年代好人都不借钱,借钱都是坏人的年代,必然的情况就是商业银行放款意愿大幅度下降,从而使得市场上资金的扩张是非常有限的,并不会形成资金泡沫化的格局。

  第二,为什么钱会更值钱?

  这其实跟虚拟经济泡沫破灭是相关的。

  当你身边曾经的有钱人变得一个个都没什么钱的时候,其实变相意味着你的钱就越来越值钱了。

  虚拟经济崩盘,是大概率事件,这个逻辑是能理解的。

  因为虚拟经济的价格是根据成交价计算的,你说现在一百亿估值,那就必然意味着有人要用一百亿的价格成交了,你要让你的估值再上行,那就必须要有更高的成交价才能支撑,那么就意味着要有更多的货币支撑这个交易。

  事实上绝大部分的投资是无法有足够的货币支撑的,市场货币增量总是不断降低的,而股权本身不创造货币,这种情况下,绝大部分的虚拟经济都会面临估值下行,那么相应的投资人的财富缩水就是大概率事件。

  当大家的财富都缩水的时候,甚至个别企业家的资金链都面临紧张的时候,如果你能保持充沛的流动性,那么必然意味着你的资金会越来越具备价值,更加的值钱了,至少相对价值是明显增值了。

  所以,我个人感觉未来赚钱的一个很重要的逻辑就取决于流动性,怎么理解?

  很多人问我,上海、北京的房子能不能买?我从来不认为一个东西能不能买跟东西本身有关系,而是跟你有关系,你是谁最重要。

  你很有钱,那么OK,随便买;如果你本身钱不多,那就算了,这个就是现实。

  同样的房子,不同的人问我,结论必然是不一样的。

  从我的角度来看,在你的安全边际越高的情况下,那么你承受风险的能力必然增加,而越能承受风险的人,所博取风险高溢价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这个逻辑是非常清晰的,保持足够的流动性,可以让你有机会去博取更高的风险溢价。

  而流动性不够的情况下,则会丧失各种机会。

  我今年二月份回国,当时正好跌破三千点,我说如果你是空仓就可以买一点,如果你是满仓那没办法必须砍仓。

  所以同样一个点位,同样一个资产,能买不能买跟资产本身没关系,跟你有关系。

  你的流动性越安全,你越有机会搏取高收益。

  我自己是一个业余投资人,五六年时间投了200多家公司,说实话,我什么都不懂,因为早期都是不确定的机会,我都是瞎投资。

  前几年,我见到一个不错的年轻人就会给他一点钱,很多人说我很激进,我觉得我一点不激进,因为给他的钱都是小钱。

  因为从我个人配置来看,我90%的钱都放在稳定的收益上面,每年赚取一部分的利息收入,然后我拿这利息收入去做投资,投完亏了就亏,对我不构成任何影响。

  也正是这个原因,我投资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压力,从而我可以博取一些极高风险的机会。

  但也因为风险高,所以别人跟我竞争的机会就少;我就能拿到很不错的价格。

  投资是反人性的,只有反人性反周期的时候,才能拿到更低的价格,才更有机会。

  如果大家都看好了,你是很难博更高的收益的。

  所以,未来保证你的资产安全才是重中之重。

  现在各种折价机会很明显了,我前段时间去了趟神木,发现很多老板都开豪车,住豪宅,但结果呢?没钱加油,为什么啊?因为没现金。

  从一定阶段来看,只有现金才是你的钱,其他都是假的。这个时候,谁有现金,谁就能博取高折价的机会。


  资本大鳄索罗斯,是东南亚领导人最痛恨的人

  五、投资是生命与事业的延续

  最后,再谈谈我的不成熟的、不靠谱的投资逻辑。

  我也只是玩票性质做的投资,并不成功,没什么显赫的业绩,赚点小钱而已,别太把我的想法当真。

  第一件事情,想提醒投资人千万别碰三件事情,吸毒,赌博,不设底线的投资。

  一般来说稍微有点钱的人,不碰这三个基本上不会死人。

  前面两个好理解,第三个其实真做起来还是比较难的。

  其实投资这个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不设底线。

  今天投一点,明天投一点,后天投一点,投到什么时候是头都不知道,这种投资千万不要干了,再有钱也经不起折腾,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不确定的。

  最好是拿出一笔钱,投完就完了,有机会就有机会,没有就算了。

  第二点,我自己最深刻的感觉就是千万别觉得自己无所不能。

  很多事情,一旦你所在的时代不在了,你再能干也没用。

  海尔的张瑞敏也提出这个说法,时代创造伟大的人物。

  国美黄光裕在牢里曾经给陈晓写过一封信,他的意思是我们应该不断地扩门店,只有我们的门店足够大,别人才能进不来。

  这句话有道理是吧?过了两年发现一点道理没有了,因为互联网来了,你发现过去最强悍的东西都是你的负担,线下门店越多、成本越高、代价越大,还没法打掉它。

  曾经是你认为是巨大优势的资源,一夜之间就变成了负担,时代一改变,什么都变了。

  企业家要有投资的心态,往往是要承认自己不能干,尽量把机会都留给年轻人。

  别有事没事要跟年轻人打,很多人你一定打不过他,但你可以成为他爹,打不过就投他。

  当年苏宁不跟阿里去打架,没事给阿里投资点钱,现在就是阿里他爹了。

  微软投了很多硅谷的公司,各种各样的公司,凡是危及到微软的公司都去投一点,谁也不知道哪个小孩就起来了。

  投资的本质,可以从生孩子的角度来考虑。

  很多企业家都有如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总觉得企业就如同一个小孩,是自己从小养到大的,有必要扶着他走到最后,这是有问题的。

  孩子长大了,就该放手让他赶紧结婚去。别都娶媳妇了,你还每天陪着,一点意义都没有,你应该让他去生孩子或者你自己去孵化别的孩子。

  第二种情况,很多人就想着只生一个孩子,这也是有问题的。

  孩子一定要多生,只生一个孩子容易坑爹。

  比较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你去投资一批,生出一批孩子,只要有一个孩子光宗耀祖你就牛了。

  从投资角度上投一个的成功概率几乎为零,而且还容易被绑架。

  第三种情况,一定要在最好的年纪生小孩,你在最好的时候生孩子能够陪他养他,等到你自己都不行了再养一个小孩。80岁生一个小孩,小孩还没养大你就死了。

  许多企业家都是自己快不行了,才想到去转型去孵化,事实上自己都没办法活了,还怎么转型。

  投资本身应该是生命和事业延续的过程,而不应该是你自己去主导一件事情。

  你去主导一件事情,就会发现这件事变成你的事了,所有的能力都依附在你身上。

  我们很多人投了很多事以后,事必躬亲,最后都死了,这种控制性思维也非常可怕。

  很多企业家认为资源是我给的,想法也是我给的,钱也是我给的,凭什么他做大股东,但是却没想过,你自己是否能做的起来?

  工业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区别是对资产控制的不一样。

  工业时代1%的股份意味着几千万的资产,互联网的时代1%和100%没有任何差别,因为做不起来都是零,互联网时代是一个轻资产时代。

  股份的比例控制权,你如果认为你可以干得起来,那你就控制。如果你是靠团队的,你就给他足够的股份,让他认为是为自己干,而不是为你干,否则他一定不会跟你干。

  所以,责权的对等一定要想明白,做一个好的投资人而不是做一个好的控制人。

  这个年代能干的人往往不忠诚,忠诚的人往往不能干,就是这么现实。

  此外,我提醒各位企业家,千万不要去投你擅长和熟悉的行业。这跟很多人的想法是相反的,许多企业家总是说不熟悉的不投资。

  投资是要看大格局而不是看小格局的,有很多行业势必衰落,势必衰落就意味着你把这个行业全投遍了,你也没有任何机会,一点机会没有。

  我有时候想,我都快40岁的人了,比我年纪大的人都能够看懂这个商业模式,那这个商业模式就一定不是新兴模式,也就不是具备可投价值的商业模式。

  未来一定是一个现代人不太容易看懂的,是搞出一个新的东西,把以前人干死的过程。

  所以,你作为老一辈企业家都看得懂的商业模式,我没兴趣去投资。尽量多相信年轻人,投资一些他们喜欢的东西,比投资你喜欢的东西更具备未来。

  当然,我也承认投资分两种,一种是补短板,从互补的角度考虑问题,投出一块可以让我现在更好的短板来。

  但是这个前提是,你要确认行业是有机会的。

  另一种是从生命和事业延续的角度上投出一些还不错的个人。让年轻人成长,他们成长你也就成长了。

  还有一句话是少混圈子,因为混圈子容易失去未来,会让你的眼界越来越集中在某个圈子里面,最后把好东西漏掉了。

  以前讲志同道合,现在要在志同道不合的人身上多学学,互联网就是跨界的特点。

  一不小心你就走到别人的领域,而把别人干死了或者被别人干死了。

  最后总结下,短期来看,我个人比较悲观,但是悲观到一定程度就会是乐观,因为冬天之后是春天。

  冬天有时候就是不适合打猎,没有机会的时候就是没有机会,安静趴着,熬过去就是春天。

  另外,实业空心化也好,什么化也好,到一定阶段是什么?你会发现那些去产能,产能淘汰得差不多的时候,机会又出来了,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大宗商品也好,什么也好,长期低迷总会有一个机会,等到大家不愿意玩了,一部分走了,一部分死掉,留下的机会就出现,这是反周期理论。

  总归来说,市场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的,最后衷心祝愿大家会有更好的明天!(本文系网络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

  

谢谢打赏
支付宝 支付宝
微信 微信
请发表您的评论
2655文章数 0评论数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不容错过
Powered By Z-Blog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