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如风营销:雄安新区-雄县部分村庄的来历(整理2021年6月18日)

wang 2021-06-18 6639人围观 ,发现1个评论 雄县村庄由来雄安新区村名来历雄安新区村名
0

雄县村子的来历已经久远,很难考证,收集的一些零零星星的介绍,以供大家参考,如果有人能提供更完美的村庄来历,将不胜感激,请回帖留下内容,以供大家欣赏参考,留给后人一个纪念.....


西侯留:位于县城北0.8公里处,沿革于东侯留相同。


十里铺:位于县城南5公里处。金大定年间,村中建有吕祖庙,故以前就有人居住,但建村时间无从考证。,至明永乐年间,又有郝姓等户相继迁此落户居住,称村名郝家铺,亦称郝家店,郝家庄。,元明两朝官办驿运,于此建急递铺,因距县城10里,更名为十里铺。


王家房:位于县城东南4.5公里处,明万历年间,任丘县古州村一王姓,去北京卖麻绳,进城时与守城军卒发生口角,将军卒误伤致死,按律应斩。被当朝皇封太监老实王王安(大步村人)得知后,念其乡情,从中周旋,将王发配到满是蚊蝇虫蠓的荒草野滩处(今王家房一带),后定居建村,取名王家房。另据村民王桂臣等人传,当初有任丘县杜家营村王姓夫妻打渔为生,生子四个在此落户,因开始只有一间房,取名王家房。


大阴:位于县城东南3公里处,这里原是一片沼泽地,人称大阴洼。明永乐年间,有,梅,赵,姚四姓人家逃难至此,分别在四块高岗处定居建村,后合并统称为大阴。


南马庄:位于县城南3.8公里处。自元朝以来,此地为官府牧马场,有许多拴马桩。后有牧马人在此定居,取名马庄子,亦称马家庄。民国年间,为区别村西北3公里之马家庄,更名为南马庄。


常庄:位于县城西南3.3公里处,明朝永乐年间,常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落户,后又有郭姓等人家先后迁到此地,因常姓族众,取名常家庄,后简称常庄。


南董庄:位于县城西南3公里处,元末张姓迁此定居落户,取名张家庄。明代由县内开口董家庄迁来董氏五兄弟,后因董姓人口繁衍,张姓人口稀少,遂改名为董家庄。后简称董庄。1983年3月,更名为南董庄,以区别于张岗乡之董庄。


黄湾:位于县城西南3.5公里处,明朝嘉靖年间,白洋淀北堤有一段称黄花堤,堤东有一小河称黄湾河,明末有刘,李,王等姓人家先后迁居于此,建村于黄湾河边,故取名黄湾。


马蹄湾:位于县城西南3.8公里处,白洋淀北堤有一处呈马蹄形,明末宋姓一家迁此定居落户,取村名为马蹄湾,村中有一南北小河,将村分为两疃,西疃属安新,东疃属雄县,解放后统属雄县。


古庄头:位于县城西南5.5公里处,元末明初,易水支流与白洋淀衔接处有一渡口,有船工父女二人为方便行人,于渡口处建桥一座,到明朝中叶,桥废留桩,为纪念船工父女二人,在此定居者取村名古桩头,后演化为古庄头,该村原属安新,解放后划归雄县。


北马庄:位于县城西南1.5公里处,此地原为土岗荒草滩,清初牧马人在此定居落户,取村名马家庄,为区别于东南3公里之南马庄,1961年更名为北马庄。


南徐庄:位于县城西南1.8公里处,清朝初期,官吏徐耀宗因在朝救驾有功,死后被封葬于此,徐家后代看坟来此定居落户,取村名徐庄,1983年更名为南徐庄,以区别双堂乡徐庄。


杨西楼:位于县城西1.5公里处,东汉献帝二年(195年)公孙瓒筑易京城,此地为其褚将建楼遗址,至明朝嘉靖年间称西楼,因杨姓居多,故称杨西楼,南街原称赵家西楼,后并入该村。解放后统称杨西楼。


北菜园:位于县城西1.2公里处,明朝末年,李姓为郑姓看坟,居民渐多成村,且多种菜,取村名为郑家园,亦称菜园,清末又称北菜园。1942年与南菜园合并,统称菜园,1945年分开,仍称北菜园。


艾西楼:位于县城西1.2公里处,沿革于杨西楼相同,该村西街原名常家西楼,后并入该村,解放后统称艾西楼。


邓西楼:位于县城西2.3公里处,明朝末年,邓姓人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落户,称邓家疃,因当时城西诸村称西楼,遂称邓家西楼,解放后简称邓西楼。


红西楼:位于城西2.7公里处,明朝天顺元年(1457年),村中建地藏寺一座,因寺墙为红色,取村名为红寺西楼,解放后简称红西楼。


韩西楼:位于县城西3.4公里处,明朝末年,韩姓人家迁此定居落户,因乡民习惯附近诸村称西楼,故取村名韩家西楼,解放后称韩西楼。


南辛立庄:位于县城西3.8公里处,明朝万历年间,张,杨二姓先后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落户,称辛立庄,清朝光绪年间,因张姓部分人家北迁另立新村,按方位改称南辛立庄。


北辛立庄:位于县城西4.2公里处,清朝光绪年间,张姓部分人家自南辛立庄迁此定居落户,也称辛立庄,后按方位改称北辛立庄。


西槐:位于县城西北4.7公里处,明朝初年,回族宛姓自南京水西门外二龙岗迁此定居建村,当时此地有东西两株老槐树,此村靠近西边的一棵,故取村名西槐。东槐:位于县城西北3.5公里处,明朝初年孟,沈,王,金四姓人家先后迁此落户建村,此地有东西两株老槐树,此村靠近东边的一棵,按方位取名东槐。


张魏庄头:位于县城西2.7公里处,清朝初年,魏我明一家自我县道务迁来定居,取名魏家庄头,后来又有张,朱二姓迁来,民国10年(1921年)魏张二姓因闹纠纷,分为张庄头,魏庄头。1945年又合并,称张魏庄头。


李庄头:位于县城西北2.6公里处,明朝永乐年间,李财兴一家由山西洪洞县小兴州迁此定居落户,称李家庄头,解放后简称李庄头,乡民亦称大庄头。


半庄头:位于县城西北2.4公里处,清朝初年,有一满族进关后驻北京顺直门外半壁街,后到此跑马圈地,佃户于此建村,以驻京街名取村名为半壁庄头,解放后简称半庄头。


龙湾:位于县城东南6.6公里处,明朝洪武年间,郝,郭两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称郝郭庄,到永乐年间移民渐多,又因地处大清河拐弯处,改称龙湾,1961年分为龙东,龙西,龙南,龙北四村。


道务:位于县城东南7.5公里处,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在镇,易,雄,霸等州设边境交易场所,于辽通商,熙宁年间,各州征税之地称务,据此,道务最迟建于北宋熙宁年间,明朝嘉靖年间已称道务,1961年划分为道一,道二,道三,道四4个村。


东狄头:位于县城东南6公里处,该村古名狄夏台,为北宋东北边陲,景德元年(1004年)与辽(契丹)订和议于此,后改台为头,明朝永乐初年,来自山西洪洞县的移民渐多,村分为两疃,到清初,按方位此村称东狄夏头,1958年改称东狄头,亦称大狄头。


西狄头:位于县城东南5.4公里处,沿革于东狄头相同,此村亦称小狄头。袁家园:位于县城东南5公里处,清朝乾隆年间,金,范,李,赵4户人家在此打渔为生,乾隆下江南巡视至此,打水井,为此地取名兴隆庄。后因村中土地多为西狄头袁姓人家的菜园,亦称袁家园,后统称袁家园。



  

东照位于西昝公社驻地南偏东3.2公里,地势平坦,有1075人,其中回族80人,汉族947人。耕地3511亩。为东照大队驻地。

  

该村唐代已有。据《雄县新志》载:定慧寺在东照村,唐时建,宋、辽、金重修。明初,赵姓成为该村首户,住所单独成街,称赵家街,且位于该村东头,村民遂以“东头赵家”称之。至明嘉靖年间已称东赵。民国年间,“赵”同音演化为“照”,称村名为东照至今。

  

三铺位于城关公社驻地北偏东0.75公里,地势平坦。有1203人,均为汉族。耕地2046亩。为雄县人民政府、三铺大队驻地。

  据记载:五代周显德六年,世宗亲征伐辽,于瓦桥关置雄州,为州治。因该村位于雄州城内,俗称城里。清光绪二十五年,将县城分为六铺,该村为三铺,沿用至今。

  

一 铺 西

  

一铺西为城关公社、一铺西大队驻地。地势平坦。有1523人,均为汉族。耕地2724亩。

  

据记载:五代周显德六年,世宗亲征伐辽,于瓦桥关置雄州,为州治。因该村位于雄州城南门外,因名南关。清光绪二十五年,改称一铺。1961年将一铺分为三个自然村,因该村位于西部,故称一铺西。


谢谢打赏
支付宝 支付宝
微信 微信
已有1条评论
  • 2023-10-27 11:25:20

    雄县部分村庄来历寻访.......

2654文章数 0评论数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不容错过
Powered By Z-BlogPHP